宜居城市建設如何變“攤大餅”為“分小餅”?
新華網上海4月11日電(記者羅爭光)日前,上海常住人口超過2220萬的消息廣受關注。與上海類似,北京常住人口規(guī)模2010年已接近2000萬,廣州實際人口也已超過1400萬。不斷攀升的人口規(guī)模帶來的城市承載壓力,讓治理"城市病"受到普遍關注。部分院士專家指出,以擴大規(guī)模來應對城市化進程的簡單做法已經被證明不可行,要建設宜居城市需學會從"攤大餅"向"分小餅"轉變,使城市發(fā)展走向"中心減壓、分散集聚"的生態(tài)規(guī)劃之路。
人口激增讓城市"不堪重負"
根據日前公布的上海市人口計生系統(tǒng)報表顯示,2010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為2220.83萬人,其中來滬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829.82萬人,占常住總人口比重為37.37%。同時,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密度為3503人/平方公里,是全國人口密度的20余倍,通勤人口呈不斷增加趨勢。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謝玲麗坦言,上海城市承載能力和運行管理面臨嚴峻挑戰(zhàn)。
在遭遇"首堵"尷尬的北京,2010年常住人口也已經接近2000萬人,遠遠超過國務院批復的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設定的到2020年達到1800萬人口的標準,以至于在今年北京地方兩會上,交通和人口成了人大代表最為關注的議題,議案數目占議案總數的18%。
統(tǒng)計顯示,過去5年,我國的城鎮(zhèn)化率從43%增長至47.5%,到2015年,這一數字有望提高至51.5%。這意味著,中國將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里,城市人口將超過農村。
中國工程院院士項海帆表示,城市化的急劇發(fā)展讓"蝸居"、"蟻族"等人群受到廣泛關注,其背后反映的正是我國大城市發(fā)展遭遇的一系列"城市病"困境。"就上海而言,盡管上海世博會留給我們很多先進的理念和做法,但目前上海離低碳城市和宜居城市還有一段路要走。"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吳志強指出,一些大型城市的中心城區(qū)早已"不堪重負"。他形象比喻:"過去的建筑密集是火柴盒式的密集,現在成了打火機式密集,向高空發(fā)展了。"而中心城區(qū)過度密集會帶來交通受阻、設施缺乏、防災能力受限等諸多問題,城市無法保持持續(xù)發(fā)展。
專家表示,除了會造成交通擁堵、公共服務嚴重滯后等諸多"城市病",人口過度密集還會使得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遭到破壞,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南京的梧桐樹等等。因此,"保護老城,一個重要意義在于保護歷史文化的傳承載體。"吳志強說,"中心老城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生活方式,需要'尊老',通過保護使它能夠延續(xù)。"
綠色交通:變"可達"為"易達"
為緩解中心城區(qū)人口過度密集的壓力,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大建新城,將人口向外圍疏散。專家指出,這其實是一種"攤大餅"的做法,城市規(guī)模會無限擴張,而如此一來,"堵"就成了四處傳染的"城市病"。
為了"治堵",全國從特大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無不想盡"招數":上海已經多年堅持實行機動車牌照拍賣,北京除了"搖號"新政還制定了諸多限行措施,深圳擬征收"擁堵費",杭州推出多項"治堵"新政,蘭州"治堵"從街巷開始整治……然而,各地"治堵"的效果難以讓人滿意。
作為"治堵"專家,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guī)劃研究所所長陸錫明認為"綠色交通"的概念需要更多倡導,"要認識到交通不僅僅是通行'可達',更在于'易達',即方便、快速地到達目的地。這不僅僅要倡導公交優(yōu)先,更涉及到交通結構的合理調整和交通線路的科學規(guī)劃。"
陸錫明指出,上海世博會期間,日均40萬游客都可以在1小時內達到世博園區(qū),而且交通結構中地鐵、旅游大巴和公交占到90%。"這種這種高度集約化的交通模式很好地實現了'易達'的目標,但在世博后如何延續(xù)和推廣,面臨挑戰(zhàn)。"
陸錫明認為,軌道交通主要解決中等距離以上出行,可以通過增加地鐵出入口來"抓住"更多乘客,提升運載力;公交線路應該"圍著地鐵轉",將軌道交通和更多的乘客集中區(qū)域連接起來;出租車則應該創(chuàng)新舉措,降低空駛率。此外,倡導汽車共享可以減少道路機動車數量,而已經在多個城市和地區(qū)試點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則可以有效緩解"最后一公里"難題。
其次,要提高道路的科學設計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方面是要規(guī)劃好客車流與貨車流的道路需求差異,控制機動車數量增長、排堵保暢形成制度、以小火車集運代替集卡車和貨車;另一方面是要統(tǒng)籌好支路網密度、為騎車和步行者提供安全的通行條件。陸錫明還指出,中心城區(qū)停車位缺口也是很多城市道路擁堵的一個重要矛盾,應該加強停車場地的配建。
宜居城市:學會"分小餅"
需要指出,提升公共交通集約度,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出行難題,更不能滿足宜居城市的真正要求。正如項海帆所言:"如果人口密度很高,或者大量人口像候鳥一樣每天在中心城區(qū)和外圍之間遷徙,交通量仍然會很大,不僅碳排放依然很高,辛苦的奔波也不符合宜居城市的要求。"
因此,真正低碳的城市發(fā)展方向是要減少交通量,這需要從城市合理規(guī)劃布局的角度來宏觀統(tǒng)籌。
上海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夏麗卿表示,目前我國很多大城市在城市規(guī)劃中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將城市劃分為多個定位不同的功能區(qū),將中心城區(qū)的人口轉移到外圍的一個個大型居住區(qū),人口高度密集的實質并沒有改變。
"大型居住區(qū)的集中建設,會帶來不少問題,例如社區(qū)選址、配套公共設施的建設、公共交通線路和道路網絡的對接、綠化覆蓋等。而低碳、宜居的城市規(guī)劃布局,則是要在緊湊的區(qū)域內解決本區(qū)域內居民的工作、生活、休閑,實現人口的分散集聚,減少出行。"夏麗卿說。
上海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城市發(fā)展處副處長齊峰建議"提高城市混合用地使用率"。他認為,生態(tài)、宜居的城市規(guī)劃需要圍繞人的活動來展開,"逐步實現公共資源的均衡供給,讓更多人減少出行"。相比"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這其實就像"分小餅",將巨大的城市功能進行均衡分散,在各個較小的范圍內打造集約式的"生活圈"。
此外,專家還表示宜居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居住概念,還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協(xié)調發(fā)展,因此除了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注重加強人文關懷。"使人口適當分散一些,需要政府部門做好資源平衡配置的工作,尤其是要關注那些弱勢群體,要讓他們感覺到在城市生活有追求,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快樂、幸福的生活。"項海帆說。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香港為什么是中國最宜居城市?
當代知名作家汪曾祺曾在《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里說,香港的高樓令人窒息,讓他無比懷念北京的大樹。后來,他又在《香港的鳥》里說,香港太城市化,只有居民手提的精致雙層鳥籠,沒有鳥能夠在這城市的天空自由地飛。【詳細】
羅華端:塑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的歷程
新加坡今天享有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清潔的土地、高標準公共衛(wèi)生,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最清潔宜居城市之一。不過早期新加坡的情況并非如此【詳細】
銳評:宜居城市應該有大樹扎根的空間
27日夜間,不少地方遭遇了疾風驟雨。在齊魯晚報的官方客戶端齊魯壹點上,很多壹粉曬出了自己所在城市大樹被連根拔起的景象。個別倒下的大樹,砸到了停放在路邊的車,即便沒有諸如此類的經濟損失,看到生長了多年的大樹一【詳細】
尹偉倫:濕地生態(tài)功能與宜居城市建設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tài)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yè)大學原校長尹偉倫發(fā)表題為《濕地生態(tài)功能與宜居城市建設》的主題演講。他提出,要針對當前人類存在的問題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