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賞石藏石熱悄然而起,真所謂國運興,則雅趣盛。今日勃然而興的賞石文化,既有把玩觀賞,利物厚生之效,更有觀石寄情,賞石悟道的人文意蘊。
所謂人文意蘊,是說人們傾心美石,把玩觀賞之際,自有澄靜心靈,安頓欲望,療治浮躁之寄意。
石性之沉靜,不僅會拂去人們心頭的煩囂,還在淡泊中凸顯了誠信之可貴,這恐怕是人們喜愛石頭的又一文化因素。當今誠信之缺失,虛妄之猖獗,是令人揪心的社會弊病,仁人志士無不扼腕。而石性之“不隨波逐流”,令人感悟到一種別樣的堅貞、忠誠和始終如一。誠如白居易《太湖石記》所云:“然而自一成不變以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千年不改,萬年不易,永恒如斯的石性,展示了一種永遠自我統(tǒng)一的秉性,正是這種秉性,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守諾、絕不見異思遷的誠實力量,一種淳樸實在的風范。
石性不僅沉靜,還剛強堅硬,寧碎不彎,這一稟性啟人思悟做人的品節(jié)。清代學者趙爾豐說得好:“石體堅貞,不以柔媚悅人。孤高介節(jié),吾將以為師。”孔子曾以松柏之“后凋”為喻,感嘆君子不應與世沉浮,更不應隨波逐流,而應卓然獨立,有品有節(jié)有操守。而石性則不僅是“后凋”,更是永遠“不凋”,也絕不俯首低眉的迎合、奉迎,永遠默然如彼,巋然不動,誠所謂“不以柔媚悅人”。于是有心者將以石“為師”,師其“孤高介節(jié)”,進而反觀內省,鍛造堅貞的品性,培育凜然的正氣。
石性之“孤介”讓人有品節(jié),而石性之溫潤,則啟溫良敦厚之期。中國自古就有君子佩玉之傳統(tǒng),而佩玉除美觀外,則意在飾性,即調制習性,熏陶品格。玉之晶瑩剔透,有純潔人格之想象;而玉之溫潤順滑,則有溫良厚樸之寄望。溫和厚道,是我中華美德??鬃泳椭鲝?ldquo;色思溫”,倡導和氣做人,親切待人,反對暴戾和乖張。所謂君子彬彬有禮,正是這種溫和敦厚的人格體現。今人觀石、賞石,由其溫潤之肌澤、柔美之形勢,或頓解為人的溫良和順之道吧。
石為自然之一物,而美石則更為天地之精華。“豈造物者有意于其間乎?將胚渾凝結,偶然成功乎?高者僅數仞,重者殆千鈞。”林林總總,千姿百態(tài)的奇石,既是造物之結晶,又折射了宇宙之美妙與神奇。當你流連在“秀、瘦、皺、透”的美石之前,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的美麗和富饒,她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衣食之源,還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如此秀美豐富的心靈慰藉之寶物。故觀石、賞石之余,感恩之心會油然而生,敬畏之情會悄然而起,它會促使我們更努力地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為熱愛我們賴以為生的大自然,更努力地保護地球———我們的共同家園。
石雖不言,但賞者有心;玩物培志,化性起偽。故賞石之熱起,必有可觀之人文化成。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0760pif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