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出入口景觀”為何被異化扭曲?
東部某地耗資約1.4億元、西部某縣級市耗資超過1.59億元、中部一縣概算投資高達2.4億元……以上數(shù)據(jù)皆指向當?shù)馗咚?ldquo;出入口景觀”工程投資,這些動輒過億的大手筆、大制作、高投入的項目,引發(fā)輿論關注。
耗巨資、出奇招、競攀比,山中造山、綠中造綠、重復建設,拆房占地、舉債毀田、盲目超前……勞民傷財背后的形式主義,令人憂心忡忡。造景運動造成的巨大奢靡浪費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疾首。
時下,一些類似“出入口景觀”項目正在不少城市熱鬧上演,一條景觀大道耗資過億不足為奇,而附加了夜間景觀、水體秀場、城市巨幕、建筑燈光秀等智能控制技術的“亮化工程”,更掀起了新一輪城市造景的浪潮。
吊詭的是,各地景觀工程常以“城市名片”“城市之窗”“民生工程”“生態(tài)惠民”等名義,冠冕堂皇地大肆推進,本質上卻南轅北轍,多違背市民意愿,而且工程越大越容易傷民心。口號叫得響,實際并沒有給百姓增加實惠。
綜觀這種景觀工程,既沒有留住鄉(xiāng)愁,也沒有弘揚傳統(tǒng),更沒有造福民生,而且爭議多、隱患大,容易給財政運行、政府形象帶來不良影響。“景觀熱”應當休矣,剎車制動,潑潑冷水,切勿重演。
試問,一些地方為何熱衷于搞勞民傷財?shù)?ldquo;壘假山”“造盆景”的面子工程,一些本該走上“民生工程”正道的項目為何被扭曲異化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有關方面對大手筆改造“出入口景觀”振振有詞,一是夸大城市出入口現(xiàn)狀存在門戶形象不鮮明、地域特色缺乏、環(huán)境景觀品質不高等問題,無法彰顯出“城”的風采、“市”的韻味。二是宣揚城市出入口形象是城市對外宣傳的窗口,是進出城市的第一窗口,關乎城市第一印象的論斷,以此來證明“出入口景觀”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細究那些力主建造“景觀工程”者的真實用心,無非下列兩種:或贏得政治業(yè)績,或撈取經濟實惠。
一方面,大規(guī)模的造景,是宣揚政績的最佳手段。干打基礎、利長遠的事,短時間看不出成績;相反,搞一些政績工程,立竿見影。相比將時間與金錢花費在民生實事上,造景可能更為直觀、更受關注、更具轟動效應。
另一方面,越是大張旗鼓地上馬項目工程,權力尋租的空間也越大。由于這種交易很難被確認,給了一些想博取權力套利的人突破制度約束的動能。也正因為“政績工程”深藏各種貓膩,其尋租空間更大,危害性也更大。
可以說,片面追求“景觀熱”等政績工程,歸根結底源于少數(shù)官員畸形的施政觀、投機的政績觀。因此,叫停“景觀熱”宜早不宜晚,最好將其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關口前移、標本兼治,根治“政績沖動癥”。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當為“景觀熱”等形象工程劃出紅線,加強財政紀律、審計監(jiān)督等工作力度。嚴查那些打著惠民旗號幌子的新“形象工程”。
為此,很有必要引進社會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對項目建設的規(guī)劃、立項、投資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把關。只有多位監(jiān)督,才能剎住“景觀熱”的歪風。而實現(xiàn)這種愿景,無疑任重道遠。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