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中國古典園林中汲取未來智慧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第一部園林藝術理論專著《園冶》中的這八字真言,道盡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髓。中國園林歷經千年的造園歷史,將自然的“天工”與人類的“人巧”巧妙融合,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最高意境。新近出版的《天工人巧:中國古園林六講》一書,正是對中國古典園林這一文化瑰寶的深度挖掘與精彩呈現(xiàn)。
作者羅哲文先生雖已離世十余載,但作為中國古建筑學界泰斗的地位依然穩(wěn)固。他生前曾任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對中國古典園林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研究。本書收錄了羅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國園林領域的結晶,不僅是對其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示,對中國古典園林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索,更是對他一生致力于古建筑保護與研究精神的崇高致敬,值得每一位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園林藝術的人士細細品讀。
書中,從文獻記載與現(xiàn)存園林兩個維度,全面而細致地梳理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與現(xiàn)狀。在作者的筆下,從古人利用自然山川的樸素造園,到疊石理水、人工造景的精湛技藝,再到“移步換景”“曲徑通幽”等巧妙手法的運用,無一不展現(xiàn)出中國古代園林的智慧與魅力。而他分析講解的這些造園手法,不僅使中國古代園林達到了高超境界,也為今天的園林設計與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
中國園林的三大流派——北方園林、江南園林和嶺南園林,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其中,北方園林以北京園林為代表,以宏大的規(guī)模和豪華的裝飾彰顯出恢宏的氣派。羅哲文先生22歲時跟隨老師梁思成,來到剛剛成立的清華大學建筑系,從此在北京長期工作和生活,對北京的園林和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的了解,曾出版過《老北京》等專著。書中,他以故宮內的御花園、慈寧宮花園、寧壽宮花園、建福宮花園等四大花園,以及北海、頤和園等皇家園林為例,生動地介紹了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以及不同園林的風格與差異,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置身于藝術殿堂。
除了深厚的學術功底,16歲就考入中國營造學社,一生深耕古建領域的羅哲文先生,還以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長期投身于古建筑的維修保護和調查研究工作,使得本書不僅能有詳盡的文字描述,更有眾多四季園林實景圖片、手繪復原圖、平面圖、鳥瞰圖等豐富的視覺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欣賞中國古典園林之美,也為行業(yè)人士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實用的教材。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曾贊譽“中國園林是世界造園之母”,而著名古建筑園林藝術學家陳從周先生也認為,中國園林是“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在中國文化的時空架構中,山水園林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下,新時代的中國在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現(xiàn)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上,珍視寶貴的傳統(tǒng)園林藝術,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為今天所用,無疑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與未來價值。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溫州園博園計劃年底全面建成
4月14日,溫州園博園展園設計方案審查會在溫州召開。來自全國園林、規(guī)劃、建筑等領域的專家齊聚一堂,為溫州園博園項目建設“把脈問診”。眼下,溫州園博園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目前主要建筑樁基施工已基本完成,計劃于今年12月底全面建成【詳細】
文旅宣傳有“梗”還要有“料”
如果錯過了一個梗會怎么樣?各地文旅的答案:會補上【詳細】
北京南五環(huán)打造國際醫(yī)藥創(chuàng)新公園
南中軸以東、京臺路以西5.8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是北京五環(huán)一帶最后一片完整的產業(yè)發(fā)展區(qū),國際醫(yī)藥創(chuàng)新公園正在此拔地而起。之所以叫“公園”,是因為區(qū)域內大都是綠地,產業(yè)功能區(qū)被多座公園包圍【詳細】
來故宮,赴一場園林雅集
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舉辦的“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匯聚200余件中外文物、藝術品,吸引了中外觀眾前來感受園林之美,體悟蘊藏在園林中的人文智慧。本次展覽由故宮博物院和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