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于今年6月底在中國蘇州召開,這是有史以來在中國舉辦的第一次此類會議。隨著世遺會召開日子的臨近,遺產以及申報遺產成了大家的熱門話題。但也出現(xiàn)了許多報道不準確的地方,有的甚至相距甚遠。
什么是非物質遺產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遺產的認定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現(xiàn)在較為一致的認識是,遺產應包括自然和文化遺產、物質和非物質遺產(或稱無形遺產)、農村和城市遺產等等。教科文組織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所指的遺產應是物質遺產。物質遺產更注重的是物,也就是外在的自然文化景觀和建筑遺址,如我國29個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故宮、長城、九寨溝等,已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遺產。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遺產,更注重的是技能、技術、知識的承傳,是活的財富,一切以人為主線。
根據(j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huán)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chuàng)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公約》對此定義作了具體的說明,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五個方面: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jié)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tǒng)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的無形的東西往往比物質的有形的東西更加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了人類的情感,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tài)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等。
為何說這是文化命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有著其社會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這種遺產根植于人所處的時空、周邊環(huán)境和社交活動中。由于它的特性,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和破壞更容易被忽略。例如剪紙藝術,在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至少一半以上的婦女都會剪紙;二十幾年前的木偶、皮影可能在我國還隨處可見,而現(xiàn)在要看上一場這樣的演出,恐怕是相當困難,F(xiàn)代化的沖擊,豐富的電視節(jié)目和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傳統(tǒng)的民族的表演藝術失去觀眾。就拿2001年獲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桂冠的昆曲藝術來說,全國6個昆曲院團每年究竟演出多少,有多少觀眾,結果恐怕并不樂觀,F(xiàn)代化的沖擊,現(xiàn)代化、商品化帶來的種種變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huán)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
為了解決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經過反復的研究和科學論證,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采取新的舉措,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跨越了4個重要的階段,取得了矚目的成果。第一個階段:關于保護傳統(tǒng)和民間文化建議案。第二個階段:建立“活的文化財產”制度。第三個階段:建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公告制度。第四個階段: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年10月17日,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有哪些保護措施
從教科文組織建立申報“代表作”制度來看,其目的是搶救、保存、保護和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緊密結合,保護工作與申報聯(lián)為一體。沒有保護計劃,就談不上申報。另外,申報“代表作”獲得成功,當然是榮耀,但申報不是目的,更不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終結,而是通過申報,更好地保護這一遺產。正如教科文組織在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指出的,宣布的目的在于鼓勵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優(yōu)秀作品,鼓勵各國政府、各非政府組織和各地方社區(qū)開展鑒別、保護和利用其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活動。因為這種遺產維護了各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只有它才能夠確保文化特性永存;宣布的目的還在于鼓勵個人、團體、機構或組織,根據(jù)教科文組織的各項目標,并配合教科文組織在這方面的計劃,尤其是配合“關于保護傳統(tǒng)和民間文化建議案”(1989)的后續(xù)活動,為管理、保護、保存或利用有關的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做出貢獻。
根據(jù)《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規(guī)定,在滿30個國家申請加入公約時,公約即行生效,屆時將選舉產生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代表作”將過渡到“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代表作”過渡到“名錄”,這只是個時間問題,每兩年每個國家只能申報一個代表作的限額也將突破。申報與保護將結合得更加緊密,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得到有效保護。